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结局,但如何死,死得如何,却大有不同。有些人死后如鸿毛一般微不足道,而有些人死后却如泰山般沉重、永载史册。毫无疑问,那些为了祖国而献身的烈士们,他们的死,远比泰山还要沉重。可在这群英雄的烈士中,却有一位60岁的老兵,他在为战友扫墓时,意外发现了自己名字刻在墓碑上。当他看到墓碑上那张熟悉的照片,心中一阵剧烈的震动,扯下照片后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他看到上面写着的9个字,他的眼泪瞬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已经不再依赖那些传统的冲锋陷阵,士兵们也不再以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然而,即便如此,军队中依然存在着一个异常危险的职业,那就是——排雷兵。排雷兵的工作要求极其严苛,他们的每一个操作都不能有任何的失误,否则不仅可能会致自己于死地,更有可能连累到身边的战友。因此,排雷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十大职业之一。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曾经身处这一职业的老兵。
展开剩余75%晏礼根,江西万载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少年时代,他从父母的口中听到了祖国成立的艰辛和侵略者的暴行,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报国之情。因此,在他18岁时,晏礼根在洛阳应征入伍,成为了43军127师379图一营一连的一员,后来还曾担任过师长的警卫员。刚入伍时,晏礼根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因此被选为张万年师长的警卫员。直到1976年,他才转入工兵营,开始接受排雷和拆弹的训练。两年的训练,晏礼根逐渐成长为一名冷静沉着的排雷兵,而此时的世界格局也愈加紧张。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越南与苏联的日益精密联合,使得中越边境局势频频动荡。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那个时期,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而晏礼根,正是那场战争中的一员战士。1979年,他跟随部队从昆明出发,奔赴边境,先后参加了同登、老街、甘塘等地的战役。他在前线不知疲倦地铺设地雷、拆除炸弹,直到战争结束,他依旧坚守在最危险的排雷岗位上。然而,命运往往在最不经意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1980年,晏礼根和新兵毛永德一同执行排雷任务。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毛永德不慎踩到了地雷。晏礼根冷静指挥,让他保持不动,等待自己拆除地雷。然而,毛永德虽然明白应该保持冷静,但身为新兵的他还是因恐惧而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最终,这一抖动使得地雷触发,毛永德当场被炸死。晏礼根因离爆炸地点稍远,及时闪避,但仍受伤严重,昏迷不醒。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接受治疗。经过长达三年的治疗,晏礼根的眼睛失明,并且整整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1984年,晏礼根康复后回到了连队,然而当他踏进那片熟悉的土地时,他发现自己的战友已经一个个不见了。死去的死去,受伤的受伤,剩下的多是一些新兵。虽然领导对他表达了关切,但在对其身体状况的检查后,医生认为他不适合继续服役。最终,部队为晏礼根办理了退役手续,但令人疑惑的是,他的退役文书上写着“因公负伤”,而非“因战负伤”。对于退役军人来说,这两者的差别巨大。为此,晏礼根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争取,直到某位老团长的帮助下,他终于将“因公负伤”改为“因战负伤”。
2007年,晏礼根参加了一个老兵集会,并在清明节时与战友们一同拜访当年牺牲的战友们。4月5日,他来到了广西烈士陵园。在这里,面对一张张熟悉的战友照片和一座座巍峨的墓碑,晏礼根的内心涌起了无数的回忆。他突然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座特别的墓碑,与众不同的墓碑吸引了他的目光。那墓碑上的照片,他一下子就认了出来,那就是自己的照片!不仅如此,墓碑上的名字也是自己的。晏礼根愣住了,他才明白,原来因为自己负伤后失联,连队的战友误以为他已经牺牲,于是为他立了衣冠冢。他走上前,扯下墓碑上的照片,看到上面写着9个鲜红的字:“晏礼根烈士永垂不朽”。那一刻,所有的情感爆发,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