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文艺的理论根基与历史必然成都股票配资平台
人民文学并非简单的创作题材选择,而是“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将人民视为历史的主体强调文艺创作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与生活实践。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创性地确立了“人民的文艺”这一观念,明确提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这标志着中国文艺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向“人民的文艺”的重大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将文艺的本位从抽象的“个人”转移到具体的“人民”身上,克服了早期平民文学实际上仍是知识分子文学的局限。正如鲁迅曾犀利指出的:“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
人民文学的理论基础核心在于人民史观的坚定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史学的英雄史观,赋予文艺创作全新的价值坐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一史观要求文艺作品必须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把握历史脉动,书写真实而鲜活的人民史诗。当文艺工作者深入理解这一原理,便会自觉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千百万普通劳动者,从人民视角把握历史,思考人类命运。
人民文学的美学特质体现为集体之美的精神升华,区别于西方现代美学过分强调个体化、主观化的审美体验,人民文艺的审美特质彰显为四种独特的美学维度:真实之美——在历史逻辑中揭示人民作为历史动力的真相;正义之美——展现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道德合法性;集体之美——超越狭隘个人世界,张扬普通大众的整体精神;劳作之美——表现人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些美学特质共同构成了人民文艺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超越了抽象人性论的局限,使文艺作品获得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价值。
展开剩余84%二.历史脉络的承转演进
1.延安时期的理论确立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人民的文艺”观念的正式确立。这一文献系统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时代的深刻关系,提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讲话》不仅是战时的文艺政策指南,更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文化形态的深远规划。它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转变思想感情,创造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一时期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作品,正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人民文艺的新纪元。
2.新时期的创作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作品延续了为人民立传的现实主义传统。进入21世纪后,文艺创作领域涌现出《十八洞村》《山海情》《大江大河》等一批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作品,它们“从时代进步中汲取力量,反映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书写新时代的波澜壮阔”。这些作品以扎实的生活质感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历程,成为人民文艺在新时期的杰出代表。
3.新时代的深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文艺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深化发展。国家明确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论述强调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的血脉联系。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文艺创作要讴歌时代、礼赞人民”,该剧“展现的是‘平凡的世界’,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将个体命运与宏大时代进行同构,通过倾情咏叹普通百姓的人性光亮与生命意志,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种个体与时代的同构正是新时代人民文艺的鲜明特征。
三.创作方法的艺术实践
1.深入生活的“身入”与“心入”
人民文学创作的首要方法是深入生活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要求作家“身入”基层,更要求“心入”人民:“‘身入’若无‘心入’,不可能做到深入。而所谓‘心入’,就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对于人民的幸福冷暖,要感同身受。”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村妇老叟皆可读”的境地,正是因为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切体察;当代作家季栋梁在《上庄记》等作品中展现的西海固生活,同样源于他将自己“外感内化”的深度体验。
细节的真实记录是深入生活的具体体现。优秀的人民文艺作品往往建立在对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扎实积累上:“作者饱含深情地记录当地最普通的牧民、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记录下种种细节,如养了多少牛羊、种了多少庄稼、各项成本是多少、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忠实记录,使作品具有了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在《从喇嘛到共产党员》一文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物转变的细致描写,使作品获得了鲜活的艺术生命。
2.典型形象的多元塑造
普通劳动者群像:人民文学的核心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到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当代军人;从刘文西画作《祖孙四代》中的农民群像,到《人世间》中的“东北一家人”,这些艺术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是“有根、有源、有魂的,正可谓源头活水,其来有自”。这些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成为人民群众集体记忆的艺术载体。
英雄形象的审美超越:人民文学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实现了重要的审美超越。它摒弃了传统文艺中对武力和暴力的崇拜,转而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崇高精神。正如雪漠所批评的:“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是英雄。” 真正的人民文艺应当赞美“甘地、孟子、老子等将爱撒向人类和历史的人”。这种英雄观的转变,体现了人民文艺对“和平与仁爱”价值的推崇,对“生命尊严”的敬畏。
3.民族形式的创新表达
人民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强调“中国气派”与“民族风格”。毛泽东曾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都有其共同性,但展现形态要多种多样,应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这就要求文艺创作既要“批判继承民族传统”又要“博采众长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创新中发展民族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豫剧《焦裕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的成功,正是将革命题材与民族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语言风格的平易近人”是人民文学的重要特征。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卖炭翁》《琵琶行》等作品“村妇老叟都可以读懂”,成为人民文艺语言风格的典范。当代优秀作品如《山海情》等同样采用质朴生动的群众语言,使作品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基础。这种语言风格不是艺术技巧的贫乏,而是“对人民审美习惯的尊重”是艺术成熟的更高境界。
四.价值取向的辩证维度
1.讴歌与批判的辩证统一
人民文学的价值取向首先体现在讴歌与批判的辩证统一上。一方面,它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时代进步的壮丽画卷”另一方面,它也不回避现实矛盾,深刻批判阻碍人民幸福的落后因素。莫言提出的“文学就是要揭露黑暗的,就是要批判,不能讴歌”的观点过于片面。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文艺创作应当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既要揭露鞭笞黑暗与不公,也要歌颂赞美光明与美好:“当今中国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腐败与各种丑恶当然应该予以揭露与批判,但一个繁荣稳定、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百姓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中国,难道不也值得歌颂吗?” 这种辩证态度,体现了人民文艺“全面的历史视野”和“健康的价值立场”。
2.个体与时代的交响共鸣
人民文学的价值魅力还在于个体叙事与时代精神的交响共鸣。《人世间》通过“伞状讲述带出丰满群像,见社会发展,见时代变迁,与观众共情”,实现了“将个体命运与宏大时代进行同构”的艺术效果。这种叙事策略既避免了空洞的时代口号,又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悲欢,在具体人物命运中折射时代变迁,在历史洪流中展现个体价值。习近平精辟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一论断为人民文艺处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
3.人民主体的美学尺度
人民文学的价值评判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美学尺度”这一尺度包含三个维度:在创作立场上,要求“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在作品内容上,强调表现“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在艺术效果上,追求“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这一美学尺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自娱,将“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统一,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文艺领域存在消解人民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表现为“以碎片化手法解构历史,以抽象化手法混淆历史,以娱乐化手法戏说历史”。这些倾向割裂了文艺与人民的血脉联系,削弱了文艺的精神引领功能。人民文艺必须坚持人民史观,“保持历史的尊严,就是保持人的尊严,保持人民的尊严”。
五.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民文学肩负着“记录伟大征程”的历史使命。文艺工作者应当“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一使命要求作家艺术家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情怀”全方位展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采。
人民文学承担着铸造价值基座的文化使命。面对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人民文艺应当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焦裕禄》《太行山上》等英雄模范题材作品,弘扬奉献精神;通过《大江大河》《山海情》等改革奋斗题材作品,讴歌创新精神;通过《我们都是追梦人》等励志作品,激发进取精神。这些作品共同构筑了新时代的精神价值基座,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人民文学还肩负着创新话语表达的艺术使命。随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人民文艺需要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传播方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革命题材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将主流价值与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这些成功实践表明,人民文艺可以通过“艺术创新”赢得观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习近平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这一论断指明了人民文艺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艺术追求。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一深刻论断揭示了文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当代文艺工作者当心怀“国之大者”,以“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的博大胸怀,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的杰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无愧于历史的经典”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人民文艺的崭新篇章!
顾青
法国NEOMA诺欧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博士
发表学术期刊十余篇。其中《新课标下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1浙音主办全国艺管骨干教师高研班学员
2021年10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浙江柯桥“中国艺术产业发展论坛”演讲嘉宾发言
参与哈尔滨音乐学院2021中国艺术学理论年会第一议题发言嘉宾
2022国家艺术基金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地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其中《长影旧址博物馆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策划方案》获最佳情怀奖成都股票配资平台
发布于:广东省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